超短波在康复中的应用
超短波疗法概述
应用波长为10-1米的超高频交流电作用人体,以达理疗目的方法,称为超短波疗法。由于理疗时采用电容式电极,而电容场中主要是超高频电场的作用,故又名超高频电场疗法。
生物理学特性
超短波作用人体产生各种生理反应的基本因素是热效应和非热效应。
由于人体是一个具有导电体和电介质的复合组织,在超短波作用下,同时形成了传导电流和位移电流。由于其频率更高,电介质的阻力越来越小,就形成了超短波理疗时,位移电流成分占优势,以介质损耗产热为主。但当频率极高时,偶极子就来不及转动或转动幅度极小,使介质损耗下降以至产热减少。这就说明产热随频率增加而增加的正比关系,只适用于一定范围之内的振荡频率。这种位移电流为克服介质阻力而产热,而介质损耗的大小与组织的介电常数密切相关,由于人体内各种组织的介电常数差别较小,故在超短波作用下产生的热分布比较均匀。
但在超短波电容电场理疗中,由于脂肪层中血管少,热量不易为血流带走,因此,其温度比供血丰富的肌肉还要高,据测定,波长7.34米超短波作用时,脂肪升温与肌肉升温之比达8:1,仍存在脂肪过热的缺点,实际理疗时可利用调整皮肤与极板间距使深部组织温度升高,皮及皮下脂肪温度降低。
非热效应。高在超高频电容电场中之生物体,受电位差电压作用,超高频电振荡波引起细胞内物质共振,引起液体表面张力的改变,对一些物质的表面张力增高,对另一些物质的表面张力降低。高速交变的高频电磁波作用时,当电场强度极度瞬间,使细胞向电场方向伸展,而场强很小瞬间又恢复原状。适当频率的电场可使细胞充分伸缩,对细胞和组织产生特殊刺激,引起特殊生物学作用。
超短波特别在用低强度作用,且用目前一切方法均不能测出温度升高时,其生物学效应仍非常明显,而同样条件的外源热作用则无类似效应。如:当应用短时间无热量超短波作用人体时,对急性炎症的消退比长时间温热量作用时的效果更明显,此外还可以引起其他组织感官的反应,统称为非热效应。发现这种非热效应在低场(40mw/cm2以下)作用时表现特别明显,强度作用时这种特殊作用就被热效应所掩盖。
理疗作用
1、祛瘀、镇痛、解痉、促进血液循环、促使坏死组织脱落,加速新陈代谢,加速伤口愈合和肉芽组织再生,从而恢复组织的正常机能。2、脱水作用,促使病灶组织干燥,快速控制炎症的发展;其次在超短波电场作用下让细菌失去良好的生活环境,压制细菌的生长繁殖。3、小剂量超短波电疗具有良好的祛瘀作用,这早已为临床实践所证实,并已成为临床工作者乐用的一种祛炎方法。
设备与理疗方法
理疗剂量
I级剂量:又称无热量,在温热感觉阈下,无温热感(适用于急性炎症、水肿明著、 血液循环障碍者)。
Ⅱ级剂量:又称微热量,有刚能感觉的温热感(适用于亚急性、慢性炎症)。
Ⅲ级剂量:又称温热量,有明显的、舒适的温热感(适用于慢性炎症、慢性疾病)。
Ⅳ级剂量:又称热量,有刚能忍受的强烈热感(适用于恶性瘤)。
临床上,一般急性炎症或急病,用1级量(每次8-10分钟)或2级量(每次10-12分钟)。慢性炎症或慢病用3级量或4级量(每次15-20分钟),4级量一般少用。
国产的超短波理疗机,按输出功率可分为两种规格:一种是立地式大功率(200-400瓦)理疗机,另一种是手提式小功率(25-80瓦)理疗机,输出电流为数安培。前者适用于大部位,深层组织和内脏疾病的理疗,后者适用于小部位,浅层组织,特别是五官科疾病的理疗。
适应症:主要适用于亚急性、 慢性炎症与疾病;妇科疾病;经络痛、周围神经损伤、神经根炎、脊髓炎、多发性硬化等。短波高热疗法配合放疗、化疗可用于较深部瘤的理疗。
禁忌证:恶性瘤(一般剂量时)、出血倾向、结核病、妊娠、严重心肺功能不全、局部金属异物、植入心脏起搏器者。
免责声明:本文系网络转载或改编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涉及版权,请联系删。